访问次数: 3850 次 作者: 远望智库特约研究员 赵国安 发布时间: 2018-11-07
当前,随着理论和认识上的不断突破,军民融合的实践正步入“深水区”、“攻坚区”,“融合难,难融合”的困局愈发凸现。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在没有明确资金支撑下,不会去研发满足军方需求的高质量产品;而军方在看不到企业符合其需求的产品和能力前,也不会为企业投入相应的资金。道理很简单,企业不会为不明确的项目买单;军方也不愿意为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承担风险。如此,就好像有一堵无形的墙横亘在军地双方间,彼此不能越雷池一步。军民融合就成了“水中花”、“镜中月”。笔者认为,要突破这一现实矛盾,必须在军地双方两大主体责任之外另辟蹊径,借助第三方资本、力量、平台等化解风险实现突围。
风险投资是指向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取得其股份的一种投资方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运行机制的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也日趋成熟,出现了很多形式的资本投资人、投资机构,如风险资本家 、风险投资公司 、产业附属投资公司、天使投资人,以及各种各样的专业基金,等等。不管他们叫什么,获利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通过投资企业获得利润。而对企业来说,凭借自己的产业潜力和技术发展方向的应用前景获得资金,可以迅速开展相关技术的研发和相关产品的研制,解决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将研发资金的风险转移给投资机构。
军民融合是新时代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具有显著的风险投资潜力,很多有眼光的风险投资人都已看好这一发展空间。所以企业应该善于借助第三方资本,利用风险投资这一渠道,获得一定资金,把满足军方需求的相关产品或样机研发出来;当有形的、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品摆在军方面前时,自然有助于军方坚定采购信心,从而提高其应用转化和决策效率,加速军民融合深入发展。
目前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风险投资不仅是一种十分成熟的融合方式,而且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为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注入了新的活力、动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2015年起,风险投资已跨越传统的信息产业,向高门槛、高风险、高投入的航空产业发展,如美国的几个大型航空制造商,赛峰、空客、波音、洛马等航空巨头都先后成立了风投公司,重点关注安全软件、增强现实、增材制造、计算机芯片、自主系统、智能传感器、无人机、人工智能、高超声速等军方高度关注的前沿性、颠覆性技术。
众筹是指在没有资金来源和明确任务的情况下,军队联合众多企业、单位自筹资金开展一个共同认可的研发项目。它是一种融资形式,更是军民融合背景下一种新的研发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有两点:一是可以简化正常项目申报的审批程序,提高启动决策的效率。只要各企业对项目形成共识并有参与愿望和投资决心,就可以“一拍即合”,迅速进入研发研制阶段,从而省去许多繁琐的审批准备和等待审批的过程,缩短启动等待周期,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尤其对于一些新兴的前沿技术领域;二是由于各参加企业是“自带干粮干革命”,属自愿行为,所以只有“进”才有前景,而退则会“血本无归”;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各参与方的责任和压力。这些责任和压力又必然地会转化为各方的强大动力,迫使各方珍惜机会,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主人翁精神投入工作。
这里有一个最典型的案例。2015年3月,海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团队,面对世界范围军事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对西方军队无人装备、智能装备的大量涌现,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促使他们决心要研制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百吨级智能船。如果走正常的立项审批程序,可能需要两三年时间,那意味着什么,恐怕不仅仅是机遇、机会,以及与强国在这一领域拉开巨大差距;更重要的是也将失去正在燃烧的激情、迸发的智慧和思想火花。但是不立项,没有经费、没有人才怎么办?于是团队就想到了要走军民融合之路,通过军民融合众筹有实力的企业解决资金问题,通过军民融合打造国家队解决人才力量不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联合清华同方、武汉南华船舶集团、江苏常熟瑞特电器有限公司等国内近50家优势企业,共筹措资金近1.2亿人民币,历时三年终于研制出技术性能指标国际先进的智能船,预计今年12月下水,届时将填补我国百吨级智能船的空白,为我国智能船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百吨级智能船的成功研制,是对军民融合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也是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光辉典范;她开创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众筹的新模式,为深入推进军民融合树立了新标杆。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不仅是成功的,也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值得系统总结、关注和借鉴。
党的十八大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热烈响应。为立足现有基础,走出一条有本地优势和特色的军民融合之路,各地相继建立了军民融合研究院、产业园、示范园、开发区、特色小镇等形式多样的机构和园区,积极探索和尝试深入推进军民融合的有效办法和机制。这些机构和园区经多年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北京的海淀区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军民融合(北京)装备技术研究院、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创业基地等,很多已成为军民融合的重要平台,在军民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军民融合的快速发展。综观这些机构和园区,尽管叫法不尽相同,但其作用和职能是一致的:
一是提供权威的政策咨询服务。上述机构和园区是专门为军民融合设立的,都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和部门。他们是军民融合的管理者、推动者,也是实践者。对军民融合的政策最了解,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发展法规最熟悉,对军民融合工作的体会最深。有责任和义务,也有能力为军民融合工作提供权威的政策解读和专业的咨询。军民融合涉及军地双方两大相对独立的系统,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对政策有清晰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但同时也是十分繁琐、涉及内容和条款繁多的领域。如怎样获得军品的生产资质,军工“四证”如何申报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常常让企业在军民融合面前有心无力,望而却步。借助军民融合研究院、产业园这些平台,不仅可以快速掌握相关的法规政策,还能享受到很多优惠的政策,帮助企业迅速便捷地进入军民融合领域。
二是联结军地双方的桥梁和纽带。长期以来,我国的军工生产实行的是“军是军,民是民”,这种军工和民企的“二元分离”体制,造成了资源的分割、信息的封闭、技术的垄断、成果的独立。军民融合的本质就是要打破这些壁垒,实现资源的最大共享。但是由于军民长期自成体系,互不了解、不熟悉,导致思想观念、办事程序规则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客观上影响了军民融合的发展;而军民融合研究院、产业园,作为军民融合的专职机构,他们从成立之初就把打造军民融合服务平台作为推进军民融合的重要手段,这些平台不仅汇聚了丰富的企业资源,而且与部队也建立了十分通畅的渠道,能够很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军队和地方联结起来。所以依托这些机构和园区,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需求对接的窗口和渠道。军方不了解企业的实力,企业不知道军方的需求,是制约军民深度融合的症结和关键。因此军民融合实体机构都把需求对接作为重要职能和主要抓手,努力构建准确、及时、规范、可信的需求对接窗口和渠道,通过这些活动既有效助推了军民融合的发展,也展示了这些机构的能力水平。如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创业基地,全力打造的“军民融合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汇集了军民融合相关信息、人才、技术等高端资源。涵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389家,国防科工知识产权转化专利1300余项,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项目945项,国防解密专利3046件,国防脱密专利4038件,军方实际研发需求200余件,军民融合科技成果总量20461件,企业需求总量12064件;军民融合(北京)装备技术研究院,多年来一直把探索军民融合需求对接作为工作重点,长期致力于打通军民需求的精准对接渠道,已连续十年组织大型军民融合展会、论坛,先后帮助2000多家企业实现了军民融合的深度对接,并将这些成熟的做法复制到设在全国各省市的7个分院,再实践、再升华,现已成为名副其实、具有广泛影响的需求对接窗口和渠道,为推进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技领域的军民融合是内涵最丰富的融合。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反复说明,最先进的科技总是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军事科技对创新的需求最强烈。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开展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不仅是适应新军事革命挑战的需要,更是深度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是要加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实现体系建设、体系融合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最高境界,搞好顶层设计是体系建设、体系融合的前提和保障。军地双方都要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强对顶层设计的战略筹划和指导;要组成联合论证小组,从国安全、国家经济,国家科技、工业、重大装备技术发展的高度,制定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的规划、计划,明确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领域、重点和方向,使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融为一体,同步协调、相辅相成。
二是要搭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协同创新首先要有一个协同创新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明确目标,发布信息,统一认识,碰撞思想火花,把各方意志凝聚起来,把分散的力量、手段等资源汇集在一起,把各方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任务、要求分配下去。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和人工智能技术,努力构建资源丰富、协同高效、运行可靠、使用便捷、规则严密、充满活力的协同创新平台;要以先进的理念和开阔的视野,加强平台的运行维护,不断提升平台的效率、效益,使其真正成为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尖兵利器。
三是要创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涉及到军地两大管理体系的融合问题,包括管理模式、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专利、资源共享、经费分配、规则流程问题等等。军地双方要在“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的总原则下,进一步增强理解和互信,共同研究与市场经济规律、规则相配合,能够多方调动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又运转灵活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为实现军民融合的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归根结底,民企要打破军工企业垄断的格局进入军民融合领域,在与依靠国家长期投入,拥有国家资本的军工企业竞争中胜出,必须有自己的独门绝技。“酒好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要闪光的”。企业只要“身怀绝技”,或是“独角兽”,一定会跻身军民融合的大门。为建设一流的军队,军队的大门将永远为那些拥有高端产品和前沿技术的优秀企业敞开。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发展黑科技、硬科技才是硬道理。企业要想在军民融合的大潮中一展身手,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紧紧围绕提升战斗力这个根本目标,发挥自身优势,研发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突破前人所没有解决的难题,就一定会拥有军民融合的美好前程,在军民融合的大道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