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次数: 1831 次 作者: 远望智库技术预警中心 鱼山望海 发布时间: 2021-06-21
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此战体现着美日两国工业体系、情报体系等各个方面综合国力的大战略博弈,涵盖了争夺制海权作战、由海向陆作战这两个海军主要战役样式,包含了舰载机进攻水面舰艇、舰载机对陆攻击、航母编队对空防御等几个当前仍在探索中的战术行动,是体现海军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考验大集群指挥能力的大海战,也是海战史上少有的仅凭一场海战就关系到国家战争全局的战役。通过影响结局的几个关键事件探究日本的失败原因,结合对军事理论的认识和思考,提炼出海军运用、海战指挥的几个基本原理。
一、导致日本失利的关键点
以关键点为切入分析战史战例,是比较客观可信的方法,因为历史上的战争是客观事实,关键点是客观事实中的主要部分并且容易形成共识,日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失利的关键点是明确清晰的。
在二战前,战列舰是海上作战的主要力量,航空母舰与舰艇都属于辅助战斗舰艇,这是美军和日军的共同认识。两国海军在一战以后,就互为假想敌进行战争推演,美国和日本的区别在于日本严格按照“舰队决战思想”推演的“七成兵力论”进行装备设计,1936年航空兵已经在技术上崭露头角的时候,还在根据当时美日舰艇吨位比的“10:6”,计划增加两艘巨型战列舰将吨位比调整为“10:8”完成“七成兵力论”的目标。“大和号”和“武藏号”从设计到服役总共经历的四年,并且日本为了建造这两艘舰,集中了国家的科技力量,加强了舰艇装甲强度,提高主炮射程,研制并装备了新型的指挥仪。而美国海军的“橙色”作战计划虽然也是运用战列舰针对日本进行作战的,但是美国海军的建设并没有死板的依据这个作战计划进行实施,反之,美国海军表现出了对科技进步的极大敏感度,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扩大了航空母舰和海军航空兵的规模,并且飞机弹射器、制动器和制造飞机外壳的金属合金上取得了突破。
1942年5月初,美军太平洋总部截获了日本海军站代号为“AF”的电报,美军少校罗彻福特领导的电讯小组想了很多办法无法破译该电文,于是决定智取,通过海底电缆指示中途岛驻军,要求他们直接以英文发报,报告净水装置失效。此电报发出48小时后,美军监听到了日本海军发往东京的电报“AF无水”,至此美军知道了日本要对中途岛发动大规模进攻。
从总数量来看,日军舰艇为200余艘,美军舰艇为76艘,日军占有很大优势;但是由于日军将海空决战的主力——航母编队置于编队最前方,导致开战时,力量对比转化为了日军的四艘航空母舰与美军三艘航空母舰加上中途岛驻军的对决,这种力量对比已经基本持平;如果再深化理解一下,作战行动更是简化为了航空兵之间的对决,如果是这样看的话,日军的飞机共有264架,而美军飞机有364架,美日力量的对比已经接近2∶3;如果再深化理解,考虑到岸基航空兵在抗击能力和起飞速率等各种保障能力方面比舰载机的优越性,则美军的力量会更大比例的放大。所以就交战兵力而言,日军完全是以少打多的态势,并且是应对来自多方向的威胁。
二、关键点背后的原因剖析
总结经验,主要目的是寻找战争规律,在未来战争中抓住核心要点,避免重蹈覆辙。从这个角度出发,仅仅把关键事件提炼出来是不够的,还需要总结事件背后的原因。
日本海军的战列舰在攻防能力上全方位超过美舰,“零”式战斗机除了防护能力相对弱之外,在灵巧性与进攻性上都超过美国,可以说,日本按照固有思路,对产品的能力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和创新。反观美国,重在进行科技感知和体系设计,除了发展海军航空兵和进行两栖作战之外,将新兴的无线电技术引入到舰艇中,产生了雷达技术、电子战技术和情报侦察技术,这些能力,改变了战场规则。
日本海军强调的是军种作战,指挥员的眼界局限在下辖的本军种、兵种之内,海军的领导指挥机构并没有管理全局情报资源的意识和权限。反观尼米兹,从上任开始就搜罗日军资料,亲自任用弗罗斯特。这看似山本五十六个人的疏忽和尼米兹个人的正确决策,但背后,反映的是美军在当时初露头角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意识的优越性。美军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是统筹运用战区内一切军事资源的,这也培养了美军指挥员认识多维战场的宽阔战场眼界,通俗来讲,就是日军海军根本想不到密码被泄露,这两种对比之下,日军出现一系列看似的“疏忽”就在所难免了。
一切军事行动都是依靠计划来实施,通过对计划的背离来实现的。这就需要作战方案在制定的时候,应该将“灵活性”这一概念贯穿始终。日军作战方案的问题表面上看是“错误”的,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僵化”。历史上的各种战例,尤其是进攻性作战的战例,即使是成功者,也鲜有按照己方完全设定好的场景发展的。期待制定一个计划,然后不折不扣的就能执行好,这种认识是违背战争的互动性这种基本特性的。日军这个作战计划,就是犯了这方面错误,假如战列舰编队和航母编队的距离不是450海里,而是几个小时就能够互相支援,那么这场战争最起码,应该能有个战略上的无果而终的结局,而不是决定性的转折。
三、原因反映出的海上战争原理
如果说关键事件是表面现象,那么关键事件背后的原因便是“管中窥豹”,我们还要通过这些窥到的蛛丝马迹,寻找原因反映出来的亘古未变的海上战争原理,才能做到俯瞰战争全局,进而更好的指导当代战争。
海上作战主要依靠平台,在当代,大型作战平台依旧是远海作战的主战力量,而大型武器平台的科技优势,是人力所替代不了的,因此海军技术优势在海战中异常重要。这里指的技术优势,并不仅仅是指两个国家之间的科学水平差异,更重要的是指科学向海军技术产品的转化能力。例如无线电技术是社会固有的,但是海军可以融合无线电技术、材料技术和其他配套技术形成雷达,美日两国的无线电科学不见得差多少,差距在于将社会技术转化为实用海军装备的能力,而正是这些技术优势,使美军在对日战争中取得了“看不见”的力量。
联合作战的思想内涵就是:统筹可以在战场中运用的一切力量。中途岛海战中,尼米兹就是运用好了情报博弈这样一个在当时的新兴作战空间,我们现在已经熟悉网络、熟悉电报了,看尼米兹用电报和海底电缆打情报战,感觉也没什么特别,但是电报作为当时的一种新兴手段,很多国家连认识都很困难,尼米兹能够想到用它打仗,这就体现了美军在这方面的先进性。联合作战这一提法虽然诞生于1947年军队改革之后的美国,但是其背后的原理从古代战争至今都是一以贯之的。二战中,德国也是将坦克、步兵与航空兵配合的很好,才形成了“闪电战”作战概念,能够横扫欧洲大陆。通过这些可以发现,谁能够用好可以在战场中投入的所有力量,谁就具有了优势,就可以产生决定性的优势。
没有理论指导,围绕海上战争的建设就没有方向。如果日军有前瞻性的作战理论,那么战列舰和航空母舰在制海权战争中孰优孰劣显而易见,当制海权战争中兵力运用的优先级确立以后,作战方案的制定也不会那么僵化和一厢情愿。关于海上战争理论体系的内涵,我们还是以当代美军为例,从时间纵向与军兵种横向上进行解析。在时间纵向上,美军通过伊拉克战争实践已经认为,稳定、有效的网络连接与传输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几个作战平台价值,因此认为网络不再是战斗力的倍增器,而已然成为了战斗力本身,基于这种认识,美军提出了“网络中心战”作战概念。后来,在大数据出现的当今时代,基于网络容量和处理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美军发现如果能够给单个平台发展更强的进攻性武器,利用分散小编队本身的机动性和防御优势,那么可以实现整体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前提是单个平台已经具有了很强的网络互通能力,于是美军提出了“分布式作战”作战概念。再往后,美军前瞻了分布式作战理论的发展,认为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介入和大数据对网络处理能力带来的质变,未来能够互联的,不再是平台,还有导弹等武备,平台与导弹之间,甚至是导弹与导弹之间都可以交叉互联。在这种愿景下,美军畅想的未来的作战概念,是以网络软件对抗与编程设计为核心,初步起名为“算法战”。这样在时间纵向上,网络中心战——分布式作战——算法战就形成了稳扎稳打的指导思想和方针,由此可见,美军的作战概念是一脉相承的,后一个作战概念不是对前一个的否定,而是深化。
至于在军兵种的横向上,以最近的分布式作战为例,2014年,美国海军战争学院通过兵棋推演,认为装备了先进反舰导弹的中小型舰艇也是对手难以应付的,提出了“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美军国防部认识到,这种作战概念代表了未来战争形态的发展趋势,因此吸纳海军的观点,提出了“分布式作战”作战概念。将“分布式作战”由单一军种扩展为全军。在美海军出版《水面部队战略——重返制海》正式提出“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之后,美国海军水面部队出版了下位的《进攻性制海作战》作为军种发展战略,美国海军陆战队出版了《对抗环境下的濒海作战》作为军种发展战略。可见,美军的战争理论体系给各军种和部队建设提供了抓手和指导。